
如果说竹文化是一片浩翰大海,那么竹工艺就是海瀚大海中最精致玲珑的一枚贝壳。
太阳给予竹光和热,月亮给予竹优雅和宁静,泉水给予竹甘甜和滋润,有了造物者的恩赐,才有了竹的品性,竹的风韵,竹的艺术。千百年来竹子工艺家们创造了众多折射时代精神和工艺发展的竹工艺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新中国成立,我国的竹器生产不但品种花色不断增加,而且工艺技巧精益求精,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斗奇争艳,更是绚丽多姿。本世纪70年代后,浙江嵊州,东阳等地用缕缕竹丝编织成造型优美,栩栩如生的雄鹰、仙鹤、天鹅、孔雀、鸳鸯等竹编动物,个个呼之欲出。还有鹅篮,鸡罐、猫头鹰壁挂等有实用价值的工艺竹编,新颖别致,独具匠心。中国竹子博物馆馆藏的"清明上河图"立屏,选用三十余万根精细竹丝,历时二年半,由六位竹编艺人手工精心编织而成,长4.36米,高2.16米,共耗工六千八百余工,整件作品方朴典雅,巧夺天工且能双面观赏。此作品获得"2000杭州西湖博览会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创作奖。
竹编艺术既保持了中国书法和国画完美的笔法神韵,又充分体现了民间竹编艺术风格,精细效果可以与丝绸和刺绣媲美。
竹雕艺术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早在明代,金陵竹雕"松枝水壶"和"八仙过海",嘉定竹雕"海棠笔筒"、"松鹤笔筒"已闻名于世,现均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中,到明代中后期,形成了画法入竹的嘉定"三朱"(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竹雕派。到了清代,各竹雕艺人辈出,技法日臻完美。如作品"百子图"(中国竹子博物馆馆藏),一百个孩童的天真烂漫刻划地淋漓尽致。浙江的象山,四川的江安,福建的蒲田以根雕而著名。如作品"十八罗汉",十八个罗汉十八种模样,形象憨厚,在保留竹节本色的外衣袈裟下面,露出几个雕出来的脚头,显得十分风趣。
竹雕艺术品淡雅清秀,具有中华民族的方朴素雅之美,是雕刻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我国的竹雕制品在国际市场上一直畅销不衰。
在竹工艺中,竹编和竹雕各占一席之地,它们以不同的形式,表现相同的主题--竹文化。可以说竹编和竹雕是浩瀚大海中那枚最精致玲珑的贝壳中最耀眼夺目的两颗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