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钢筋混凝土建楼房,大家都已经司空见惯,可是您听说用竹筋代替钢筋建成的竹筋混凝土的楼房吗?在广州市培正中学,就有一栋十分奇特的三层楼房,这栋建于1918年的王广昌寄宿舍,梁和楼板都是用竹筋灌注以混凝土建成,整幢楼没有用过一根钢筋,楼柱用红砖砌成。该楼任凭风吹雨打和人世变迁,至今已安然度过87个春秋。
昨天,记者来到培正中学探访这一建筑奇迹,不过目前这所广州仅存的竹筋混凝土楼房刚刚经过“换筋”整修手术,已经成为培正中学的男生宿舍。
身世
大银行家以父之名捐资兴建
昨天,在培正中学总务处主任杨百友的陪同下,记者从校门途经“时光喷泉”和“美洲华侨纪念堂”,向里径直走100多米,来到“长在深闺人未识”的王广昌寄宿舍。该楼具有中西合璧的西洋廊式风格,目前已修整一新,红色的墙砖和灰色的瓦筒以及正门顶上镌刻的醒目的“1918”,表明这栋楼的辉煌历史。
据介绍,王广昌寄宿舍建于1917年,建成于1918年,如今在正门上方的一块碑石上仍可看到刻着的“王广昌寄宿舍,民国六年七月一日立”字样。这栋三层30个房间的宿舍楼,是王国璇为纪念培正中学建校30周年,以其父的名字命名捐资兴建的学生宿舍。王国璇曾是中日合资的大东银行的股东,解放前曾与人创办过当时广州比较有名的国民商业储蓄银行。
整修
竹筋还完好水泥已粉化
杨百友告诉记者,王广昌寄宿舍在解放前一直是学生宿舍,解放后做过勤工俭学楼、教师宿舍楼和校办工厂职工楼。直到近几年,王广昌寄宿舍才出现顶部漏雨和楼板松动现象,经过勘查并不是竹筋出了问题,而是由于水泥已经开始失效和不堪重负。在得到了广州市规划局等部门的同意后,培正中学于去年开始整修王广昌寄宿舍。整修时楼房的红砖支柱不动,只对竹筋混凝土制成的梁和楼板进行拆除,新的梁和楼板都是钢筋混凝土制成的。据称,经过对拆除下来的竹筋混凝土的剖析,发现绝大部分竹筋还没被腐蚀和虫蛀,有些还完好无损,但水泥已开始粉化。
考虑到建筑风格的保留和古典式样建筑材料难以购买,整修时楼房外部基本保持原貌,特别是楼顶的土瓦完全是当初修建时使用的。由于有些瓦筒已经破损,不能再用,所以目前的楼房瓦筒排列比原来疏松。
街志
一战钢筋断绝激发建筑奇想
根据越秀区东湖街提供的《东湖街街志》,记者找到了些许有关王广昌寄宿舍的文字记载。王广昌寄宿舍“坐南朝北,东西长35米,南北深10米,分三层,一、二层室高3.1米,靠东半边根据地形还建有地下室,它的支柱是用红砖砌成的,梁和楼板却是用竹筋灌注以混凝土构成,顶盖是瓦顶,整幢大楼没有用过一根钢筋。”
由于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还没有钢铁工业,所用钢材全部依赖进口,战争导致钢筋来源断绝。在这种情况下,广州建筑师周良打破建造大楼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或木架楼板的惯例,大胆采用竹筋代替钢筋的办法,把这幢大楼顺利建起来。据了解,当时周良选用的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