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藤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非木质自然资源,也是仅次于木材的重要林业产品。目前全球竹林面积约占2200万公顷,占森林面积的1%左右,预计全球竹林面积将继续增加,竹林年产量可达5500-6500万吨,占世界竹材生产量的5%以上。全球有棕榈藤分布的天然林约3500万公顷,亚太地区有2900万公顷,年产原藤32万吨,20世纪70年代以来,藤家具产值和国际贸易额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中国竹类植物资源的培育和加工利用历史悠久,在集约经营、新品种和新产品开发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竹藤资源保护和开发与利用,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国际竹藤网络中心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在安徽黄山、海南三亚正建设世界竹藤植物种质资源基地;浙江安吉建有世界最大的竹种园,竹子种类达220多种;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标本室拥有1000多份世界藤类植物标本。近几年来,生物技术在竹藤遗传改良、离体快繁等研究中开始应用,竹藤高效定向培育技术研究受到重视,竹藤材工业化利用发展很快,在竹材人造板、竹浆造纸、竹纤维开发利用、竹藤家具、竹藤笋食品及竹炭竹醋液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对替代木材和保护森林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世界其他竹藤生产国对竹藤生物学特性、培育和加工利用技术也有不同程度的研究。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不断加强在竹子资源利用方面的协作攻关。欧盟已连续资助德法等国进行“欧洲竹子研究”、“竹子主题网络”以及欧盟与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一些竹子合作[xltangl]项目的研究。1993年INBAR通过国际植物遗传研究所(IPGRI)发展竹藤遗传资源的保护和改良研究,从1995年开始,在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10个国家资助实施了25个研究项目,其研究成果对竹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