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简介 | 企业文化 | 业务范围 | 服务优势 | 服务流程
传统竹木建筑 | 现代竹木建筑 | 视频中心
公司新闻 | 行业动态
木建筑工程 | 竹建筑工程 | 竹木制品订制 | 规划设计
古建风格 | 现代新型风格
联系我们
Contact
首页 >> 竹建筑文化 >> 传统竹木建筑
洛宁篇:说说洛宁竹文化
发布日期: 2013-01-15 阅读次数: 2725

笙是在什么地方发明的?是在洛宁发明的。

5000多年前,黄帝派伶伦到洛宁制造乐器,伶伦造出的第一种乐器,就是笙。

伶伦用来做笙的竹子,被称为洛宁淡竹。这种竹子竹节长、纹路细、内腔圆滑。自从笙在洛宁发出第一个音符之后,华夏大地丝竹管弦,万方乐奏,竹文化也随之蔓延开来......

          一

洛宁,是个很有特点的地方。洛宁人能在生长红薯的土地上,把一竿淡竹,“整”出十几米的高度。

  真开眼!从洛阳一路赶来,刚刚还在宜阳韩城喝过羊肉汤,嘴里的羊膻味还是北方味,可一到洛宁,一眼看到竹林,马上变成了南方景。

  眼前这个村寨,名叫东寨子村。记得去年举办首届“洛宁绿竹风情节”,这里就是主会场。数百亩清幽幽的竹林,绿海一般,要过滤我之烦恼。

  那竹竿的颜色,可真绿,真好看,有些人家的房屋,干脆就盖到了竹园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竹林人家。这竹林人家在洛宁多的是,兴华乡的竹林面积也很大。竹园大小不一,小的有几十亩,大的有几百亩,不散乱,很集中。因为洛宁是个农业县,除了种竹之外,还得腾出来一些土地种小麦、玉米、苹果。所以即使是竹林,也是根据不同竹子的个性,将竹林划分成六七种类型,有粗壮挺拔的老竿竹,有细细密密的麻竹园,还有“斑竹一滴千滴泪”的斑竹园。

  如果心细,在洛宁可以看到许多竹文化的细节。农民逢五逢十去县城赶集,大路上挑着竹编器物,成群结队,络绎不绝。担子的两头,是横七竖八绑扎在一起的竹器,体积十分庞大。远远看去,只见两团淡绿色在眼前移动,却看不见挑担子的人。 

  这已经够有趣了,再看看他们的生活,几乎被竹子包围着。睡有竹床,坐有竹凳,背有竹篓,挑有竹筐,铺有竹席,门有竹帘。摆渡用的筏,撑船使的篙,抓鱼的鱼篓,自然也是竹子做的。最奇的是,一些人建房用的钉子,竟然也是竹钉,牛头上的笼嘴头,也是竹笼嘴。所以在洛宁采访竹文化,往往想起孙犁的小说《荷花淀》,那里面的情形,在这里也是有的。农闲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男人、女人、大人、儿童,会坐在街道上,或者坐在自家的院子里,双手晃动,十指不停,一根根柔软的竹篾,在他们的怀里跳来跳去,缠来绕去,变戏法似地成了竹篮和竹帘。

什么是竹文化,词典上解释说: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就是文化;那么什么是竹文化呢?就是人们赋予竹子商品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总和。洛宁人的竹文化,就是洛宁人与竹子“共同生活”的场景和岁月。

城里人消暑,是往有空调的房间里钻;洛宁人消暑,是往竹林子里钻,不用掏电费。夏日,他们饮的是竹叶茶。端午,他们包粽子用的是笋叶。冬日,妇女们坐在阳光下,用笋叶纳的鞋底又轻又软。妇女们相互打招呼,喊起对方的名字,不是“爱竹”,就是“竹梅、竹莲、竹叶”等等,总之是名字里“竹”很多,人人离不开竹文化。

但这竹文化,是有来头的。早在5000多年前,黄帝就派仓颉到洛宁造字,结果造出了汉字;黄帝派伶伦到洛宁造乐器,结果造出了笙。当时,乐官伶伦接受任务后,到洛宁四处寻访,采集竹样,通过反复对比试验,最后选取洛宁金门山解谷之竹制成笙,创制了十二律吕。这是音乐的发轫。从此之后,华夏大地才有了美妙的音乐。

  这一传说后来在《后汉书》中得到印证,《后汉书》上说:永宁(洛宁)金门山竹管厚薄均,断其两节,间而吹之,可应凤凰之鸣。清顺治十年《永宁县志》记载:永宁山环水绕地宜竹,原野溪间大半皆竹园。一直到1692年,这个县还有竹林14617亩。不少史料都说洛宁竹子竹节长、皮薄、节疤小、内腔圆滑,是制造乐器的好材料。

  竹子一般生长在南方,而洛宁的竹林,却生长在北纬35度附近,这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竹林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原生态古竹林。北半球同纬度的欧洲、日本、美洲,均无大片原生态竹林奇观。 

  洛宁竹子长得好,首先得益于地利。笔者曾专门看过一张卫星拍摄的洛宁全境地图,这种照片看上去不那么逼真,却有大意象。由于拍摄距离远,整个凹陷的河谷就像一条巨龙,蜿蜒东去,竟如龙脊。而洛河两岸的崤山和熊耳山上的条条山梁,恰如龙的肋骨,紧紧依着龙脊。

这条龙的肋骨之内,藏着大大小小35条河流,水资源总量16亿立方米。山间盆地,谷中溪水,都为竹子的生长提供了好条件。所以自古以来,洛宁竹子都是贡品,尤其是乾隆年间,洛宁贡竹比南方的贡竹还要吃香。吃香的原因,一是因为洛宁与南方比起来,离北京的距离近,上贡的竹子顺洛河下去,一下子就到了黄河,然后北上,非常快捷。二是洛宁人种竹子,与南方人种竹子,有着明显的不同。

洛宁人种竹子,就像带孩子一样,非常上心。首先是确保“孩子”有水喝,竹园不论离水源有多远,都要设法引来活水浇灌。第二是要给竹子起垄,涵养水分,保护竹根。到了冬天,一旦下雪,就要踏着积雪钻进林子,一根挨一根晃掉竹梢上厚厚的积雪,免得压断了竹竿。每年四五月间,无论大人孩子谁也不能踏进竹林一步,因为这时候春笋正在拱出地面,踩踏了一根笋芽,就是毁掉一根竹子。竹笋是非常好吃的,但一般是舍不得吃的,只有那些长不高竹笋才掰下来做个小菜。村民们用竹子也是很珍惜的,绝不是看见哪棵好举刀便砍,而是找那些老的、长得过于密集、影响周围其他竹子生长的砍伐。竹子是靠根繁衍的,只有壮苗苗,才有好后代。

砍回来的竹子,如果要搞竹编,第一步是取料,十四五米长的竹子,要截成段段,然后用水洗干净,接着破篾、选篾一路工序下来, 最后才稳稳地坐下来,开始编织。

冬季农闲,室外寒冷,一家人围坐在屋子里,男人破竹,女人编竹,人人得心应手。解放前有的竹匠仗着手艺好,到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的时候,手里并无分文,心中却不惊慌,眼看着没钱过年,却说着不急不急,照样在大街上吸旱烟。但当晚回家,关上门,便连夜编起竹器来,从此不歇手,一直干到腊月二十日,大清早挑上一担子竹器就赶集去了。到傍晚,哼着小曲走回到山梁上,扯开嗓子就喊媳妇:“喂——喂——”喊个不停。洛宁人就是这样,喊人不喊名字,大声喊“喂——”,据说如果喊名字的话,鬼会听见,被喊的人容易被鬼索命。其实,这是赶集回来的人心情高兴,炫耀自己的竹器全部脱手了。

  所以,老辈儿的洛宁人不会竹活儿的很少,家里打油称盐买锄头,编几件竹器上集卖了,就有钱了。解放前,洛宁的竹器可以卖到洛阳、南阳,还可以远销陕西渭南、西安等地。去的时候,再远的路,也得一肩挑。挑起一担竹器,就像挑了两个山包一样,把人埋在中间,很费力气。这一趟若碰上好运气,就能卖掉所有的货,换回一头骡子骑着回来。

       三

洛宁竹文化,带着浓郁的洛宁味。可能没有书本上的竹文化雅气。书本上说,我国种竹、用竹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的民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8个字中就有2个竹字,而后面4个字中,虽没出现竹字,但也隐含着用竹的动态。这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竹子已经和先民的生活相息息相关了。晚唐诗人李贺是宜阳人,他的家乡三乡离洛宁很近,所以他经常到竹林中徜徉、作诗。他的《唐儿歌》、《三月》、《六月》、《浩歌》等诗文里,都写到竹子。宋代苏轼爱竹,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清代郑板桥爱竹成癖,那就更不用说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看,连晚上睡觉都离不开竹子。

汉以前,我国至少有800年的时间,都是在竹简上刻字的,这是竹子在文字书写方面的贡献。殷周时代,先民们已经发明了竹钻,这是最早的“器械”。汉代,人们发明竹缆绳打井,竹缆的抗拉强度,竟然与今天钢缆的抗拉强度相似,能打出4800尺的盐井。而这种用竹缆打井的技术最后传到外国,美国人1859年用这种方法钻出世界上第一口石油井。

中国人至少在3000年前使用了竹筷,至今仍是国人的主要餐具。竹在交通上的用途更大,可以用于造船、造车、造桥,晋代戴凯之所撰《竹谱》,记载了70余种竹的用途。

  洛宁民俗专家曲少波先生陪我在竹林徜徉,他说:一谈起竹文化,很多人以为那只是南方人的事情,与中原无关。其实我省洛宁、博爱的竹子都很漂亮,其中洛宁竹子最好。因为南方的竹子肉粗,洛宁的竹子肉细,又很柔软,一管竹可以破13层篾,最细的篾竟如头发丝那样细。洛宁竹文化颇有民俗特点,譬如说竹林里没有蛇,可以放心在里面睡觉,因为传说竹子是蛇的舅舅。乱窜乱跳的蛇,用竹竿一挑,它就乖乖地不动了;又譬如说“竹子不过墙”,用墙一隔,竹子就不往别人家的竹园蔓延了,这是因为竹子是君子,而君子是愿意受到约束的;还有谷雨前后,竹笋始发,刚开始寥寥无几,十天后竹笋遍地,当地人总结道:“前十天不见面,后十天连成片。”

  竹笋破土,一年可至10米,三年可成材,五年就长成了“老白皮”,就可以砍伐,派上用场了。砍伐时最好一刀断根,否则次年就不发竹笋了。由于管理严格,所以洛宁竹子质量上乘,竹编技术也好,明清宫灯的竹骨,均为洛宁竹子所做,如今的竹编产品已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地。

“未出土时便有节,待到凌云仍虚心”,竹乃灵性之物,竿竿翠竹可观风,可听雨,投影于清流之上,净化着世风人心。洛宁有竹,实在是所有洛阳人的幸运。

四川乡旅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 七位品牌
地址:中国·宜宾·竹海镇经济开发区 电话:0831-4912555 传真:0831-4911177 zmjzcn@126.com
蜀ICP备09015584号-1

川公网安备 511622025116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