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建筑中,五千年始终贯彻着一种精神,那就是“天地人和合”。正如《黄帝宅经》上所说:“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博物明贤者未能悟斯道也。”人类生存基本行为之一的居住环境经营,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宅”,其为人与自然的中介。“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黄帝宅经》);“宅是外物,方圆由人,有可为之理,犹西施之洁不可为,而西施之服可为也。”(《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代昌吉”;“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道天地,故不可独信命也(《释名》)”;《老子》第十一章也将建筑视为“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世界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美国的赖特(Frank Lioyd Wleft,1869-1959),将老子的这段话誉为“最好的建筑理论”。当年中国著名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去美国工作讲学时,两人见面后,赖特开门见山地问梁思成:“你到美国来的目的是什么?”梁思成回答说:“是来学习建筑理论的。”赖特一听之后一挥手说:“回去。最好的建筑理论在中国。”赖特当场就背诵出了《老子》第十一章即有关“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那段话的全部内容。赖特将《老子》的这段论述作为校训,至今,它仍然镌刻在赖特学院。
中国建筑的意境是浪漫的,崇尚自然的,也是科学的。在西周春秋时期的最早史诗《诗经》中,就有了“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描述王宫靠近洞水,面对青山的建筑颂诗。“卷帘唯白水,隐几亦青山”(杜甫诗)则更加抒怀了中国建筑网罗天地,饮吸山川的空间意识和胸怀。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种理想的居住环境:“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方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唐代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一诗中,也展示了一派村落环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正是“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的中国择居观。 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所说:“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的宇宙哲学。”